欧洲旅游拐卖事件纪实片

个人学习 22 0

欧洲旅游拐卖事件纪实片

提起阿尔巴尼亚的黑帮,许多东欧乃至欧洲的人都格外的恐惧,这些人无恶不作,毫无下限,哪里有金钱和利益,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而阿尔巴尼亚黑帮最喜欢也最赚钱的生意,就是贩卖女性和婴儿。

2003年,英国《太阳报》记者假扮“_”打入了阿尔巴尼亚黑帮的内部,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根据他的了解,当时的阿尔巴尼亚每年就有至少一千四百名少女被黑帮成员从阿尔巴尼亚贩卖到英国来谋取暴利。而这些可怜的女孩子年龄最小的甚至只有十一二岁。

这些女孩儿在阿尔巴尼亚被当地的人贩子以七百英镑的价格卖出,到了黑帮手中过着是猪狗不如的地狱般的日子。有时候,这些黑帮为了好卖,甚至还会搞促销,如果英国的客人买的数量够多,不仅价格上面有优惠,甚至还会买九送一,只付九个女孩子的钱就能得到十个人。人的价值低贱到这种程度,令人胆战心惊而又感到疯狂。

对于阿尔巴尼亚黑帮的猖獗,当局虽然进行了严厉打击,但是收效甚微,其境内的人口贩卖现象仍然是非常猖獗。

这些黑帮为了贩卖女孩子可谓是用尽了种种方法,最常用的就是诱骗,以到意大利或者法国打工赚取高额外汇为由骗取那些一无所知的单纯少女,一旦女孩儿们离开了家乡和祖国,等待她们的只有任人凌辱和待价而沽。

除了贩卖妇女,阿尔巴尼亚的黑帮同样也贩卖婴儿,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他们的销售方法也非常的熟练,往往是在目标国寻找治疗不孕不育的医生,用金钱收买他们,获得相关人群的联系方式,联系那些求子心切的人,将贩卖的婴儿卖给这些目标客户。

如今的阿尔巴尼亚已经从当年的社会主义明珠变成了欧洲最穷和最落后的国家之一,由于长期的经济困顿和整个欧洲目前经济衰退的局面,阿尔巴尼亚国内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这进一步加剧了阿国黑帮的繁荣和猖獗。

但是,面对这样的混乱和落后局面,即使阿当局饱受欧洲各国的指责和歧视,他们也是有心无力,想要改变却无能为力。

政府的效率低下,国家也缺少专项资金去认真地肃清这些丑恶现象,只能尽其所能地进行一些打击活动,但这样的打击活动对于拥有枪支、组织严密的黑帮来说,几乎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关于阿尔巴尼亚的一些事

尽管阿尔巴尼亚人是最古老的欧洲民族之一,但独立后的阿尔巴尼亚人保持了近百年的孤独,仍然是个_为主体的贫穷国家,与其他欧洲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宗教上,脱离奥斯曼帝国后,阿尔巴尼亚没有接受过外来民族和宗教的统治,意大利和德国两个_国家的入侵只有几年时间,而且也没有推行其他宗教。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后,_教的影响力虽然被削弱,但至少没有其他宗教趁虚而入。

▲阿尔巴尼亚民族服装,吸引着外国游客

经历过内战后,阿尔巴尼亚积极向西方靠拢,2009年加入北约,2014年成为欧盟候选国。政治趋于稳定的同时,该国的经济发展仍然不容乐观,跟历史上的原因一样,其在发展经济上不占有明显的优势,农业、工业、商业都较为落后,目前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只有旅游业。

阿尔巴尼亚总人口285 万,其中女性占%,由于国内经济不景气,有五分之一的人,在国外务工。

阿尔巴尼亚国土面积28748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海洋性气候。降雨量充沛,境内大部分是山地和丘陵,只有沿海有点平原。

阿尔巴尼亚的主体民族是阿尔巴尼亚人,这个民族的祖先是伊利里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古老的民族之一。

阿尔巴尼亚没什么矿产资源,但水力资源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尤其是太阳能,国内发电量的45%来自太阳能。

阿尔巴尼亚警察,很少会在道路上检查外国车牌的汽车,只是在不得已时才会对游客作出处罚,尤其是黑人游客,走在路上,当地人的眼神都是那样的。

阿尔巴尼亚全国共分为12个省,36个区,首都地拉那,是第一大城市。

阿尔巴尼亚每年的节日特别多,只要是节日必须放假,自愿加班者没有工资,如果节日碰巧与周六或周日在同一天,那么就顺延补休一天。

阿尔巴尼亚最大的特色就是碉堡多,在面积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几十万座碉堡,当时花了亿美元,那个时候这个钱可不是小数目。因此阿尔巴尼亚有“碉堡王国”的“美称”。

欧洲各国对信仰都很痴迷,但阿尔巴尼亚由于历史原因,国内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无神论者,就算有信仰的,虔诚程度远不如欧洲其他国家。

阿尔巴尼亚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二分之一,工业几乎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从欧洲明灯变成了黑灯瞎火。

阿尔巴尼亚为了境内的碉堡,曾经广发英雄贴拆除碉堡,可由于当初修碉堡时讲究“敌情观念”,越结实越好,连北约的工兵部队,用了高科技,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拆了几十个。现在的碉堡有的成了流浪汉的房屋,有的成了约会的场地,好点的改造成了公用厕所。

去阿尔巴尼亚玩,一定要注意,境内北部地区,埋有很多地雷,当地树林较多,没事就别去钻了。

阿尔巴尼亚有个特殊的工作,那就是乞讨,在这边的很多城市中,随处可见乞讨人员,在这边乞讨是需要办理证件的,需要交5%的税。

在阿尔巴尼亚,咖啡元一杯,披萨20元一个,还常年遭受蓝蟹入侵,渔民日300公斤没人愿意吃,只能扔大街上喂狗。

阿尔巴尼亚尽管土地面积很小,但却有3250多种植物,占欧洲所有植物的30%,被称为“鲜花之国”,几乎家家有个小花园。

阿尔巴尼亚对儿童性犯罪者施行化学阉割,坏人们,就问你怕不怕。

阿尔巴尼亚的女性非常喜欢外嫁,以前国内女性比现在多多了,现在女性越来越少,大多数嫁到欧美发达国家,也有一部分人偷偷跑到荷兰挣外汇。

阿尔巴尼亚盛产大长腿气质型美女,大街上个个能吊打好莱坞明星,而且好身材要秀出来,去应聘个新闻主播,真空上阵,录取率更高。

2020年的人均GDP只有5000多美元,是个不折不扣的发展中国家。

来自: 金色年华554 > 《世界各国历史简介》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科索沃,是欧洲最年轻的“国家”吗?

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_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_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

科索沃问题悬而未决的来龙去脉

后来,为了阻止科索沃并入阿尔巴尼亚,南联邦中央采取了扶持科索沃地区阿族的政策,把原来塞尔维亚自治区的身份升格为自治省,等同于一...

同为塞尔维亚自治省,伏伊伏丁那为何不像科索沃那样闹独立?

同为塞尔维亚自治省,伏伊伏丁那为何不像科索沃那样闹独立?而作为前南斯拉夫主体国家的塞尔维亚更是被进一步分割,1999年爆发科索沃战...

老说的巴尔干火药桶是怎么回事

大战打响后,德国人气势如虹,入侵了巴尔干半岛,克罗地亚本来就不满塞尔维亚的统治,很快就归附了德国,翻身做了主人,开始死了命的迫害塞尔维亚人,双方的隔阂越来越大。铁托为了平衡塞尔维亚的势力...

黑山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黑山历史发展阶段简介。2006年5月21日黑山举行独立公投,独派以的微弱优势险胜,6月3日,黑山国会正式宣布独立恢复其在第一次世界...

黑山王国[欧洲巴尔干半岛上的君主国]

黑山王国[欧洲巴尔干半岛上的君主国]黑山王国黑山王国欧洲巴尔干半岛上的君主国。黑山王国(Кра?евина Црнa Горa,1910年...

巴尔干“倔强”小国,几百年不曾低头,为何与塞尔维亚不离不弃?

11-12世纪,随着北方塞尔维亚崛起,改称“泽塔”的黑山被并入塞尔维亚王国,至此成为塞尔维亚一个行省。黑山和塞尔维亚联合向奥斯曼土耳...

保加利亚是怎么丢失地中海沿岸的?

保加利亚是怎么丢失地中海沿岸的?保加利亚向南不远就是爱琴海,而爱琴海本身就是地中海的一部分,不过这部分海岸线却完全被希腊和土耳...

科索沃战争:一场因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的_,引发的战争

科索沃战争:一场因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的_,引发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_的入侵,生活在科索沃的大量塞尔维亚...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欧洲旅游拐卖事件纪实片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阿尔巴尼亚或许还比较陌生,但是这个东欧小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和中国有着较为亲密的关系,中国也曾经在自己条件还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大量的支援阿尔巴尼亚,并收获了双方的友谊。两国之间可谓是“天涯若比邻”。

阿尔巴尼亚是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的一个东欧小国,整个国家的人口还不到三百万人,,连中国一个中等规模的地级市都不如,而其国家面积也只有万平方公里。

但是,在如此小的国土上,阿尔巴尼亚却一度修建了几十万座碉堡,也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碉堡王国”。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阿尔巴尼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和苏联、美国两大当世最强国都关系恶劣,政治上既反苏又反美。

更糟糕的是,阿尔巴尼亚和周边的邻国意大利、南斯拉夫和希腊等国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不是存在领土问题就是在历史上就互相敌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阿尔巴尼亚放眼望去似乎周边都是敌人,这让该国感到了切实的危机,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他们向当时的好朋友中国学习深挖洞的经验,动员全国修建了无数的碉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仅仅一个多月之后,也就是当年的11月23日,阿尔巴尼亚就继苏联之后承认了中国并建立外交关系。这对于当时急需拓展外交发展新朋友的新中国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支持和鼓舞。

1954年,中阿两国都在对方的首都建立了大使馆,并互派留学生,使得两国的关系更上一个台阶,从此之后,两国的外交关系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也慷慨地向阿尔巴尼亚援助了许多物资。

仅1955年,中国就往阿尔巴尼亚运去了六千五百吨小麦,四百吨的金属锡以及上千吨的奶粉、丝绸、大米等民生物资。那时候的中国虽然也是百废待兴,国家并不富裕,但对于真朋友,也可以说是慷慨相助,待之以诚。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时,随着中苏之间的关系破裂,许多东欧国家迫于苏联的威胁,对于中国并不是那样的热情,但是阿尔巴尼亚却不顾苏联的压迫,仍然一如既往的同中国友好,这这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患难见真情”。

只不过,阿尔巴尼亚是一个非常务实或者说短视的国家,他们之所以同中国友好,除了政治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寄希望于中国的物资援助。

实际上,除了中国,当时的阿尔巴尼亚也接受了苏联(即使他对苏联不感兴趣,但毕竟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的大量援助。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冷战的客观存在,苏联为了安抚东欧盟国,一直以大家长的姿态平衡着各国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并对外援助。

阿尔巴尼亚受益于这样的时局,一度标榜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是既无内债也无外债更不需要纳税的国家,是东欧的明珠,人人过着天堂般的生活。然而他们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大量的援助和贷款上的,其国内的工业等十分薄弱。

一旦戳破这个泡沫,阿尔巴尼亚就从天堂跌落地狱,成为了黑帮泛滥,政局混乱的欧洲最贫穷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欧洲旅游拐卖事件纪实片

1352年,奥斯曼人从西亚扩张到巴尔干半岛。东罗马帝国的衰落,以及巴尔干各民族的不团结,使奥斯曼人先后击败东罗马帝国和斯拉夫人,侵占大半个巴尔干半岛,包括整个伊利里亚地区。

奥斯曼帝国虽然没有在巴尔干占领区强制推行_教,但通过向异_征重税、禁止从事商业等方式,鼓励他们改信_教。斯拉夫人和希腊人总体上保持住_信仰,只有大部分伊利里亚人改信了_教。

▲现代阿尔巴尼亚博物馆内的伊比里亚人画像

伊利里亚人历史上多次改变信仰,从古罗马人的多神教到_、_,还有过数次反复。对他们而言,选择哪种宗教更像是对统治者的妥协,缺乏必要的忠诚感。现在奥斯曼人来了,信仰_教并非难以接受。

伊利里亚人在历史上与希腊人的关系就不好,塞尔维亚人也曾是征服者,因而缺乏对周边民族的认同感以及对_的归属感,这是促使他们改信_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奥斯曼帝国鼎盛时占领几乎整个巴尔干半岛

此外,贫穷也是促使他们改教的原因。伊利里亚人世代生活的山地比较贫瘠,又没有金银等重要资源。虽然面临着亚德里亚海,但道路条件恶劣,无论是希腊人或斯拉夫人,都不需要借道这里出海,该地区的商业因而也极其不发达。

另一方面,改信_教后,伊利里亚人得到了奥斯曼帝国的认可和照顾。不仅废除了异_重税,能够从事利润丰厚的商业,还能为奥斯曼帝国充当雇佣军,赢得荣誉和财富。

▲阿尔巴尼亚人从小尚武,数百年来一直为奥斯曼征战沙战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500年里,当过帝国宰相的伊利里亚人多达25位。善战的伊利里亚人也为自己赢得了“山鹰之子”的美名,并用这个名字来称呼本民族,在伊利里亚语里面,“山鹰之子”的读音正是阿尔巴尼亚。

据后世的统计,到19世纪初,70%的阿尔巴尼亚人信仰_教,塞尔维亚等斯拉夫民族只有15%左右,希腊和保利加亚则更低不足3%。可以说,这个时期的阿尔巴尼亚人不再孤独,是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最忠实的盟友。

▲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_于_教和基督教文明之间

奥斯曼和_文化渗透进阿尔巴尼亚的语言、建筑等各个领域,阿尔巴尼亚人还多次参与镇压塞尔维亚、希腊等民族反抗的战争,与他们结下了很深的怨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