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欧洲旅游纪录片
沙漠是生命的禁区。但沙漠边沿也有属于万千生命的桃花源:世界上最大的胡杨林——沙雅胡杨林。
每年十月,这片面 积高达1320平方千米的森林都会换上最明亮的妆容,迎着大漠,献出最绚烂的秋色。每到这时,大量的候鸟也会应约而来,这是他们在沙漠边沿最重要的一处驿站。
精心摄制的每一帧,几乎都可以截图当壁纸,而且用的地理词汇很是专业,在提升孩子地理素养方面有极大助益。比如:
极致冰原的“永冻层”、“冰原冰壑”、“垫状点地梅”、“辫状流沙河”;
瀚海狂沙中的“新月型沙丘”、“沉积岩”、“丹霞地貌”;
深谷秘境的“两侧极高山”“越冬地”......
除却 对地理自然现象的华美呈现,摄制组近距离拍摄的动物活动也是趣味盎然,像气泡充足的苏打水一般,穿插在安静的地质景观间。
这边,刚刚冬眠醒来,可爱的鼠兔就吸引了藏棕熊兄弟的目光。
而娇小的鼠兔活动敏捷,转头就跑到了其他的逃生洞口,对于想要饱餐一顿的藏棕熊来说,可谓是近在咫尺的美味溜了。
那边,镜头又捕捉到了在岩洞黑暗中生存的小生灵——斑灶马。
在漫长的黑暗中,斑灶马进化出了一对超级触角,相当于身长的5倍。在近距离镜头下,两只雪白的“天线骑士”为了食物争斗、厮杀。
还有一定要说的一点是,和纪录片的画面相得益彰的旁白,几乎也是一场文 学的享受。解说词文采斐然,孩子在接触地理知识、拓展自然地理边界的同时,还能学习到语文遣词造句之美。
像这样干货满满,充满对生命敬意的纪录片,不仅能打开孩子对地理学科的探索欲望,也能让他们感受心与心的碰撞以及生生不息的美好。
好的欧洲旅游纪录片
比如不列颠的亚瑟王,带领骑士打败不死者、寻找圣杯的传奇故事,与古希腊的奥德赛,率领同伴战胜海怪、回到故土的神话传说各个关键环节都是相似的:同样受到召唤、去往一个异域国度;同样历经磨难、但同时获得宝藏;同样在结尾遇到生死考验,获得最终胜利。
左:奥德赛海上漂泊;
右:亚瑟王与骑士寻找圣杯
这样经过无数人口口相传、加工淬炼最后呈现出来的,就不只是故事,它还是祖先的生存智慧,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以及我们的人性。这样的解读也能启发孩子们,自己在阅读新的神话时,有意识地去融会贯通。
而且,大量经典的西方文学著作、艺术作品,都取自欧洲的神话传说。想要读懂西方文学、历史,甚至是深入了解现代西方人的思维观念,解读神话也是一种迅速而有效的方式。
比如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传世巨著《尤利西斯》,就是基于《奥德赛》改编的作品,奥德赛海上十年飘泊的人名、地名或情节分别作为各部章的题目;
加缪的哲学著作《西西弗神话》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西西弗斯,他日复一日地将一块巨石推到山顶;
意大利画家提香的《酒神祭》描绘了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事迹;
波提切利的《春》则选取了罗马神话中美神、花神、爱神等人物作为绘画主题......
除了内容有深度,这部纪录片的视觉美术做得相当好,选取了很多精美、经典的艺术绘画作品,来表现抽象的怪物形象,也让孩子们更容易吸收讲述的内容。
在专家绘声绘色的讲解下,欣赏直观的绘画作品,孩子们就仿佛看了一场大型的艺术展览。
好的欧洲旅游纪录片
譬如,少有人问津的乡俗地戏,对于荷兰学者乐安东来说,就是研究人类学、宗教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的活材料。
还有因为平日里因为快节奏生活,而被年轻一代忽视的传统茶文化。
俄罗斯留学生水晶,和她同样热爱中国文化的“茶友”,带着好奇与期盼相约都匀茶山,他们在这里的茶园感受黔茶文化,寻觅大山中的茶道。
看完一片茶叶从枝头到茶杯的制作全过程,不由得感慨有些技艺不应该被淡忘。我们熟悉的“旧东西”,是异国人想要深入探索的“新东西”。面对非遗这类有文化旧痕的部分,不妨尝试用新的视角去探索,或许还能发现一片新天地。
都匀茶山最出名的毛尖茶,色绝味鲜汤靓。清明前采的是春茶,讲究“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
“独芽”茶青,茶道入门是采茶,拇指食指轻轻夹提,方得是“采采前山慎所择,紫芽嫩绿敢轻掷”——独芽要鲜要嫩还要齐整,教采茶的师傅一捻一提,鲜嫩齐整的绿芽便拈在指尖了。
还有制茶中令人好奇的“杀青”。
“杀青”一词的由来足足可以追溯到先秦。古人要在竹简上写字,但是竹简表面是油质的,不易刻字,并且容易被虫蛀,所以就把竹简先放到火上烤,这道工序就叫“杀青”或者“汗青”。
那么在茶叶术语里的 “杀青”又是什么?原来,“杀青”是制茶中的一道重要程序,目的是去除青草味。
“杀青”只用火猛、稳定的“青冈柴”烧好锅,短短五分钟的时间要制茶、烧火的师傅默契配合。
在三百度高温的铁锅里翻腾,茶青只能用手“抛炒”,颠来倒去,放鞭炮似的噼里啪啦响。
一会儿夹着浓浓茶香的青气悠悠冒出,杀青火便要立即熄灭。轻弯茶芽,不断不折,“杀青”便成功了。
几枚小小的茶叶,从采茶、制茶、泡茶到喝茶的整个过程,需要眼观色、鼻嗅香、耳听响,制作好茶要凭心用情,慢慢上道。
整个过程不只是简单制茶,茶道蕴涵深厚,正好能引导孩子关注他们平时做事的方式方法,鼓励孩子对生活做出更多探究。
总之, 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生活中熟悉事物的新一面;知识的边界是无限的,地理和语言、人文和风俗,用新的眼光去看旧事物,体验一定不一样。
好的欧洲旅游纪录片
因为喜爱羊驼,从未学过纺线的老奶奶养起羊驼,用羊驼毛制作毛线艺术品;
被认为做木偶“没出息”的男孩,二十年后为影视剧做起了木偶,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木偶师……
看完这部纪录片,相信孩子们会打开探索之门。书本记录的只是这个世界的小小一角,真实的世界总是比书上的文字更丰富,也值得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种种未知。
五一小长假是个放松的好时间,游山玩水玩累了,也不妨和孩子一起看看这些纪录片,让摄像机带我们去看看更多不同的世界。
也希望孩子们能在书本以外,开阔视野,拓展知识边界,纵横于求索的世界。
以上纪录片资源
大家既可以在网上自行搜索
也可以加入“外滩教育抱团养娃群”
领取我们整理好的观看链接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好的欧洲旅游纪录片
《辣椒的征途》这部纪录片就带孩子来到厨房后院,摘下一颗火红的辣椒,把目光放回到寻常处——最普通的辣椒,背后有啥学问呢?
要想以辣椒为线,讲好辣椒的产地、风俗人情、菜系……还真不简单。这部《辣椒的征途》可谓名副其实的“电子榨菜”,共分六集、六个主题,每集时长二十分钟左右,杂烩辣椒话题,在下饭解压之余,能让孩子充分领略到辣椒背后的精彩文化。
片子首先追溯起中国“辣旋风”的起点。中国吃辣的地方不少,不过辣椒由南沿入境,从云南到泉州,辣椒在不同地域有完全迥异的风味。
在第一集红色征途的起点中,有种特别的风味——剁生。顾名思义,石杵捣散的生牛肉是这道佳肴的重要食材。而辣椒才是这道菜肴的灵魂,独特的辛辣风味成就了这道云南基诺族的美味。
在泉州,辣椒被称作“番椒”,这要源于17世纪中叶。那时,荷兰人把辣椒带入中国台湾,随后经由海路进入泉州,这也是辣椒进入我国的另一个重要登陆点。
泉州人口味清淡,辣椒特殊的辛香味不会以独角的形象出现在餐桌上,霸占味蕾。在混合十几种香料后,本来张扬的味道,反而变得深沉浓郁。
而从南洋归国的华胞,带回了东南亚的辛辣口味。在泉州的华塑社区,小时候随父母从印尼归国的卢能卿,六十年过去,如今仍然坚持亲手制作辣椒酱:混合粉碎的朝天椒和红葱碎,最后加入印尼虾膏,一起熬煮。
对于像卢阿姨这样的东南亚归侨们来说,辣椒酱里的味道充满回忆,熟悉的鲜辣浓香,是他们和这个世界最紧密的联系。
除了云南和泉州,其他爱好辣椒的地方风味也是各有区别:
贵州吃酸辣的刺激咸鲜;
四川偏麻辣,尤其重配料;
新疆好爆辣,辣椒要成酱料干香;
陕西喜香辣,油泼辣子极为出名;
处在清淡饮食圈的深圳、上海,辣椒则成了创新的重要元素,比如辣椒蛋糕、辣椒冰淇淋……
原来平日里触手可及的辣椒背后竟然有这么多学问? 有民族、有历史,还有人情故事……